央广网

猝死都怪“心”? 五类疾病埋祸根

2017-11-27 09:18:00来源:广州日报

  秋冬季最高发

  南下“候鸟老人”更要警惕

  “脑梗塞有70%发生在秋冬季,主要是在秋冬降温时、季节更替时发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神经科主任周香雪教授指出,每年冬季有不少“候鸟老人”从北方来广州过冬、带孙辈,从寒冷的北方突然来到温暖的广州,温差可能高达二三十摄氏度,容易出现脑梗。

  脑卒中最主要的危害是致残,但也有部分患者会猝死。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最重要的是预防,但是人们常常陷入四个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血压控制得越低越好”。预防卒中,重要的是控制好血压,而血压并非“越低越好”。周香雪指出,很多病人喜欢在夜间吃降压药,觉得降压效果好,其实不对。因为脑梗塞大多发生在凌晨三四点,加上起床时血压会有一个波动。血管扩张,血压就低了,起床时血压也低。“如果晚上吃降压药,夜间血压会更低,脑梗塞风险更高。”她建议病人在早餐之前服用降压药。同时,冬季尤其要做到三个“五分钟”:起床在床上躺五分钟,坐起身,停五分钟,下床前,腿垂到床边五分钟。

  第二个误区是“生活预防不重要”。生活预防,也就是一级预防,其实比二级预防更重要。预防血管硬化从小孩开始抓起,高血压病人尤其要重视坚持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素的饮食,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

  第三个误区是“提前通血管能预防卒中”。一到秋冬季,经常有高血脂的老人问医生:“我要不要住院通血管来预防卒中?”其实,通血管虽然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血管,对于头晕的病人有缓解作用,但对预防卒中没有太大作用,因此建议遵医嘱进行规范的治疗就行了,不需要额外给自己“加餐”。

  第四个误区是“秋冬要多锻炼”。生命在于运动,但秋冬季运动要注意保暖,不可过量,出汗要防受寒,不要在气温较低的早晨和深夜锻炼。

  周香雪建议,一旦发生脑梗塞,溶栓的“黄金时间窗”只有3小时,一旦超过6~8小时,治疗效果就很差了。当老人出现言语不清、嘴歪眼斜等症状时,必须及时拨打120送往医院。要注意的是,当老人出现症状时,不要大声呼唤,不要摇动,应让老人保持侧卧。

  纸上会诊

  体检基本正常,为何还会猝死?

  问题1:“有些人猝死的人可能不久前才做过体检,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为什么还会发生意外?”

  陈振光:这是因为检查项目没选对,走错了预防之路。中年人是猝死高发人群,往往有一个认识误区,觉得“体检预防肿瘤最重要”。其实和肿瘤相比,猝死发生的风险更高,一旦发生猝死,留给我们救命的时间就不多了。体检的套餐里面,除了重视肿瘤标记物外,更应该关注心血管。

  邰强:所有的猝死,都不是突然发生的,一定有长时间的酝酿。体检如果查出血糖、血脂、血压高,对身体是静悄悄的伤害,必须重视。

  梅卫义: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常规检查血脂、心电图、血液、颈动脉超声等。血液检查要包括同型半胱氨酸、口服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激素这几项。需要注意的是,甲减容易引发血脂高和传导堵塞,导致心源性猝死。

  周香雪:有些中老年人忽视做颈动脉超声,这项检查与心脑血管意外有很大的相关性,主要看有无颈动脉狭窄、评估血管斑块是否稳定。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更要重视这项检查。

  问题2:有没有必要每年做头部CT、冠脉CT?

  梅卫义:看危险因素,一般可以两三年做一次。但如果是高空作业、飞行员等压力很大、高强度的特殊行业,尤其是经常感觉胸口隐痛、头晕的人士,则需要每年进行头部CT、冠脉CT。

  周香雪:头部CT没有必要每年查一次。有高血压、高血糖并不需要马上做头部CT,但如果突然头晕,哪怕昨天做过CT,也要马上复查,这和心脑血管疾病有关。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何旭鹏

编辑: 申珅

猝死都怪“心”? 五类疾病埋祸根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副院长、心胸外科主任陈振光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重症医学部主任邰强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神经科主任周香雪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心内科主任梅卫义教授  本周以来,伴随着广州气温骤然下降,各家医院接诊的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病人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