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老人坐长途飞机旅行近20小时 次日左眼失明

2018-01-24 07:12:00来源:钱江晚报

  坐长途飞机旅行近二十小时

  七旬老人第二天左眼失明

  春节旅游如何防范意外眼疾,浙二眼科中心姚克教授列出八条建议

  本报记者 郑琪 本报通讯员 傅跃增

  出国长途飞行,累得腰酸背痛比较常见,但76岁的杭州王大伯飞抵加拿大温哥华的第二天,左眼突然看不见了。在经历了4个月周折的异国就医之后,由于左眼视力仍只有光感,他选择回国,以求奇迹。王大伯的眼睛到底是怎么了?外出旅游如何防止突发的眼疾和意外?浙医二院眼科主任姚克教授为大家梳理了8条备忘录,春节准备出游的中老年人一定要记好了。

  长途飞机坐着没活动

  大伯视网膜血管破裂

  昨天上午,钱报记者在浙二眼科中心姚克教授诊室门口,见到了王大伯。他和钱报记者说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糟糕遭遇——

  去年6月14日,王大伯坐早班机从杭州飞温哥华,在青岛转机。整个航程快20个小时。航班上,他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想好好看看风景。旁边的旅客很快睡着了,他为了不打扰别人,他几乎没站起来活动活动。

  王大伯说,自己身体还不错,下了飞机,扭扭腰、摆摆腿,有点僵了的身子骨也就舒展开了。

  意外发生在第二天中午。当天吃完午饭,王大伯把前一天的衣裤拿出来洗,洗了一会儿,左眼感觉有黑影。难道累着了?他赶紧坐下来休息,过了三小时,情况没有好转,“然后左眼就看不见了”。随后,他到温哥华一家社区医院就诊,医生怀疑是视网膜脱落,为他立即预约了当地眼科专家,“不及时处理,很可能没法恢复视力”。

  王大伯很紧张,“三天之后才排到队做了眼科B超,证实是视网膜血管破裂了”。

  这个意外与王大伯坐长途飞机有关。因为,王大伯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并患有高血压,在飞机上相对狭小的座位上久坐,血液循环不畅,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视网膜血管破裂。

  一周之后,王大伯好不容易在温哥华约上并完成了左眼玻璃体切除及眼底激光手术,术后第二天,左眼能看到光,他很高兴,但很快情况不对劲了。

  “过了一个多月,左眼还是只能看到光,根本看不清东西是什么样子。我原本是轻微白内障,术后晶状体更浑浊了,医生说白内障加重,需做第二次手术。”对此,王大伯拒绝了。

  王大伯说,到做完第一次手术为止,他花了1万1千多加币,差不多6万多人民币,虽然出国前买了商业保险,但医疗费要先垫付,报销繁琐,加上检查、手术排队时间长,术后视力没恢复,他决定打“飞的”回国看病。

  回国的第一天,王大伯在家门口就狠狠摔了一跤,虽然看到台阶了,但两只眼睛视力不平衡,重叠在一起的影像不立体,造成对具体位置和深浅的错误判断,“还有一次,我在海华广场坐公交车,上车时看岔了,又摔了一跤”。

  回国后,王大伯几乎去遍了杭州所有的眼科,医生们都表示手术风险很大,其中一位医生推荐他找姚克教授,“姚教授做的话,把握比较大”。

  姚克教授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浙二眼科中心主任,也是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组组长。为了挂姚克教授的号子,王大伯凌晨5点到医院排队。

  那么,姚克教授如何诊断?在诊室门口,王大伯把病历本翻出来,指给钱报记者看,上面有姚克教授给他画的一幅示意图——玻璃体与晶状体仅有一层很薄的晶状体后囊膜相隔,而王大伯在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时,晶状体后囊膜受到损伤,破了两个洞,导致玻璃体腔里的液体进入原本透明的晶状体,结果就是原本轻微的白内障以最快速度进展、恶化。

  王大伯左眼雪上加霜,想要复明,手术难度非常大。

编辑: 果君

老人坐长途飞机旅行近20小时 次日左眼失明

由于患者曾切除部分玻璃体,晶状体缺少足够的支撑,在白内障手术过程中稳定性较差,也增加了手术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