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杨祎)在此次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中医药显示出明显成效,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疫情防控的亮点。经过此次疫情大考,让公众感受到了中医药在防疫治病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上的作用,这也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契机。如何壮大中医药产业,加快专业中医药人才培养再次引起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司富春在采访中告诉央广网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他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校地融合共育高质量中医药人才

  根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基层医疗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占比分别为19.72%、27.43%、16.33%、18.56%,这个比例远低于国际上 30%-60% 的整体水平。具体问题包括: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学历偏低,多为专科或中专,本科生以及上学历缺乏;职称偏低,多数为初级职称,中级及以上职称较少;文化程度、中医专业素质和技能能力偏低。

  面对这些情况,司富春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发力:第一,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服务宣传,让高等院校中医专业的学生关注基层中医药服务,增强基层服务意识,加大对大学生主动服务基层的薪资待遇、职称晋升的优惠政策和支持。鼓励大学生主动走进社区、到乡镇,扎根基层。第二,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的订单式、定向式培养。第三,支持名老中医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教育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第四,建立高校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与医院、地方政府就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能力培养等方面构建适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基层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重点实验室主任司富春(受访者供图 央广网发)

  中医药院校师承教育应引起重视

  为了使中医药人才接近临床和应用需求,中医药高校要在专业设置方面优化结构布局。因此,司富春建议,要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创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将师承教育全面覆盖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推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衔接,提高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 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在司富春看来,基层医疗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加快推进高水平医联体建设,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服务中心—区属医院—省市医院”联动或“乡镇卫生院—县区医院—省市医院”联动的医联体,加强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推进医联体单位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专科扶持、远程医疗、技术提升、双向转诊等方面加强技术帮扶和学术交流。

  第二,制定政策鼓励支持大学教授、省市医院专家定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坐诊、开展技术指导、师带徒人才培养等,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第三,建立基层人才队伍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基层人才职业发展环境。通过支持欠发达地区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建立引进中高级人才的“绿色通道”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医学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

  第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通过加快推进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和远程医疗设施设备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断治疗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远程会诊平台、网上教学等方式对基层人才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