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记者 李国强)谈到节气,除了朗朗上口的民谚,民间更多地将进补与之划上等号。如,“大雪进补,开春打虎”。眼下正值霜降节气,“补冬不如补霜降” “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等说法再次被晒到网上热炒。值得注意的是,以保健产品功能结合节气养生的营销帖,通过各种渠道挤到了手机最前端,与大家“不期而遇”。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科主任童文新告诉央广网记者,中医讲“凉燥”,对多数人而言,霜降节气可适当进补滋阴的东西。她还强调,科学进补,应因人而异。

(童文新谈霜降节气进补 央广网记者 李国强 摄)

民谚的正确“打开方式”

谈到“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童文新告诉央广网记者,这句话并不是说“补霜降”最好,“补冬”不好。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与其到冬天再进补,不如在霜降的时候就适当进补,为身体提前打好基础。

“不用把这些谚语当成必须要遵守的(规则)”。童文新表示,每个季节都可以适当进补,只不过进补的偏向不一样。

以“补霜降”为例,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我国北方,此时正值深秋、暮秋,天气比较干燥,即中医所说的“凉燥”(意思是又凉又有点干燥)。可以进补一些滋阴的东西,比如,梨、鸭肉。“补冬”则发生在立冬,人们倾向于进补可以驱寒的食物。进补应偏于温阳,可补阳防寒。“各有侧重点,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饮食有方应因人而异

“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童文新举例说,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会感到身体干燥,有些人则不明显。中医大夫通过对病人摸脉,望舌,问症之后,给不同体质的人开出的方子也会有所不同。

童文新建议,想要合理进补的话,应该先咨询大夫,“自己的体质是怎样的?”

一说到“补”,好多人就大鱼大肉“招呼上”了。尤其在立秋,民间有“贴秋膘”的传统。童文新提醒,要科学进补,不能没有节制。习惯了大鱼大肉,还要注意血脂的指标变化。血脂高,则动脉容易硬化。心梗、脑梗,心脑血管病就容易高发。

盐也是要特别注意的。我国南方、北方的饮食习惯差异大。南方人吃的清淡一些,北方人吃的则偏咸。童文新说,即便是南方饮食讲究清淡,每天盐的用量也是超标的。盐还是血压高的一个诱发因素。因此,一定要控制盐的摄入量。还包括酱油、酱豆腐、韭菜花、黄酱等。

运动破解“悲秋”心理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人为什么会有“悲秋”的感受呢?童文新提到,秋天,人在看到树叶飘落,满地枯黄的场景时,莫名地会感觉到悲伤。这是人的心理作用的结果。就像春天到了,人会感觉到万物复苏而心生愉悦。而一到秋天,就出现悲切之感,尤其是老年人朋友。

怎么破解“悲秋”心理呢?童文新建议,老年朋友可以尽量选择登山之类的运动项目。“一览众山小”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心情舒展。赏秋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可以“约三五朋友聊聊天,聚聚餐、吃吃饭。”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天气转凉,外出锻炼尽量选择在太阳出来以后。“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不要出大汗”。少走楼梯,外出爬山可选择平缓的坡路,以减少对膝盖的损伤。早晚留意多加衣服。

总体来讲,从吃穿用行这几个方面,“补霜降”这件事儿的正确打开方式可以概述为:适度运动,饮食多样化,保持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