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9日消息 (记者 雷妍)守正创新是中医人的时代使命,守正就是要坚持中医正思维、正观念、正文化,创新既有中医药自成体系的创新,也有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协同创新。在日前举办的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央广网中华名医号入驻专家仝小林指出,中医的整体观、个体化、治未病不仅是传统医学的思想精华,也对现代医学有着指导作用,两种医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仝小林认为,中医的守正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守“调态”之正,创“态靶同调”之新守中医整体观之正,创重新构建中医诊疗体系之新守经方本原剂量之正,创方药量效求真之新

仝小林表示,“调态”是中医治病的基础手法,是中医的优势所在。“态”是中医对疾病阶段性整体特征的概括,“调态”就是中医通过药物及非药物疗法(针灸、导引、推拿等)来调整人体的内稳态,使机体重新回归自稳态。中医“调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显著降低了轻型、普通型患者的转重率,降低了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恢复期患者的复阳率等。除新冠肺炎这类新发突发传染病外,中医“调态”在应对老年病、慢性病、多系统代谢性疾病等多病因、复杂病因和不明病因的疾病时,亦能发挥其传统优势。

以糖尿病为例,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改善症状,但常面临难以独立降糖的难题。因此,中医需要在运用“调态”恢复机体自稳态的同时,以“打靶”的方式解决理化指标的异常。近年来,现代中药药理研究逐渐揭示了中药的药理作用,如发现黄连可以降血糖、五味子可以保肝降酶、红曲可以降血脂等,这为中药的精准打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让最新的研究成果回归临床,中医就可以在“调态”的基础上,发挥出“态靶同调”的优势,弥补现代中医在临床中打靶不足的问题。

中医的整体观关注到了疾病与疾病、疾病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缺乏对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发展全过程和未来态势的了解。过去中医受时代条件所限,想做到对慢病患者从头到尾几十年的观察非常困难,群体性的资料则更加匮乏。现代医学对疾病发病规律的研究,以及中医近半个世纪的分科诊疗,让中医能有条件对现代的慢性病进行分期诊疗研究。因此,现代中医应该在目前医学诊断研究同质化的基础上,用中医的思维对现代疾病进行重新的分类、分期和分证,进而构建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解决古方不能治今病的困扰。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开展了构建糖尿病中医诊疗体系的系列研究,形成了我国首部《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并被《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整体推荐。

此外,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当今中药剂量存在“误乱惑缺”的问题,分别是本原剂量折算之误、临床实际用量之乱、经方本原用量实践之惑、方药剂量理论和研究方法之缺。在此背景下,基于国家“973计划”,我们首次开展了中医方药量效系统性研究,涉及文献、临床、药理、毒理等多个领域,揭示了经方本原剂量当为1两约合13.8g,提出了经方本原剂量实践指导策略,即根据病势缓急、轻重来决定折算标准,如病势急、病情重者,1两以折合6g~9g为宜;慢性疾病,1两可折合3g~6g,进而总结了以医为本的“随症施量”策略和以药为本的“剂量阈”概念,初步构建了“方药量效”理论框架,最终形成了《经方剂量临床应用策略(专家共识)》,为推动中医进入量化时代奠定基础。

编辑:姜秀平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