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正确面对“悄声抑郁” 厘清症结是关键

2018-05-28 09:3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记者 果君) 为什么似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声称自己患有“抑郁症”?大众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存在哪些误区?作为抑郁高发群体的科研人员,如何应对工作压力,预防可能存在的“情绪隐患”?

  5月25日晚,一场关注科研人群心理健康的知乎盐沙龙“悄声抑郁”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开讲。该沙龙由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李松蔚担任主持,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蔺秀云、澳洲注册临床心理学家王怡蕊则组成“专家团”嘉宾,就大众抑郁症认知和科研人员抑郁话题,展开由浅及深的讨论。

  “心理出了问题,很多人通常羞于或者不清楚如何获取专业帮助,知乎上有近1800万人关注心理学话题,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等多位专家在知乎分享专业知识,北师大心理学院是中国心理学的发源地,我们希望和最专业的学术机构合作,让更多人轻松便捷地获取免费、高质量的心理知识‘援助’。”知乎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关于抑郁,大众存在的误解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才算是真正的抑郁症?哪些又只是一时的情绪低潮?蔺秀云提出: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有症状、程度、时间上的区别,在症状上,如情绪低落、食欲和睡眠受到影响、精力疲乏、对周围失去兴趣等等,这些症状满足5条以上;在程度上,明显影响到社会功能,并且症状持续时间达到两周,即可以考虑是抑郁症。

  那么,如何缓解抑郁情绪,防止其恶化为抑郁症?蔺秀云建议,第一步是感受这个情绪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状况,接下来告诉自己这是因为压力出现的正常情绪,接纳并感受这个情绪,不要觉得它很糟糕。而在接纳之后,再去分析情绪背后的压力和想法是什么,去调整想法,因为通常让人们产生情绪的想法是不合理的想法。如果你面临的事情是能力范围内非常难以解决的,那么就去调节应对压力或者应对这个事情的方式,比如去寻找合作,或者降低期待。

  终结抑郁:战略藐视 战术重视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王怡蕊介绍,治疗都是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结合,轻度和中度抑郁往往仅仅采用心理疗法,更多的是需要根据实际病况和现实环境。

  徐凯文认为,抑郁问题大部分不能通过药物来解决,抑郁症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抑郁是一种情绪,揭示的是一种现象,不是原因,每个人的抑郁原因都是不一样的,并不能形成一个病因学的诊断。另外,他还提到抑郁症并非那么可怕,抑郁症患者应该在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形成积极的治疗心态。

  对于抑郁症来说,不同程度的病症、不同的病因以及不同的环境,都可能影响治疗的方式,该如何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取舍呢?王怡蕊认为不必过度在意自己是否患有抑郁症,而要问问自己“是什么东西导致现在的状况”。

  有了正确认知之后,还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寻求专业的帮助。王怡蕊认为专业人士的帮助在于可以帮助患者找到症结的问题所在。她提到“很多时候,能找到问题所在,能梳理出为什么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就解决了一半。”

  蔺秀云则从家庭治疗、人际互动的角度提供了一些见解:在周围的人需要这方面帮助的时候,学会接纳、共情他的情绪,尽量去倾听他的表达欲情绪,会让患者得到明显缓解。

  科研人群:要正确面对焦虑与抑郁,也要正确面对自己

  作为一直处于高压状态的科研人员,也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他们的病因究竟在哪?又该如何采取正确的治疗和自我调节呢?蔺秀云教授用自己为案例,说明科研人员的抑郁,除了科研压力之外,论文的开题、答辩以及找工作都会加剧抑郁,甚至附带较为严重的焦虑感。

  王怡蕊也指出,由于处在高压的科研系统下,且硕士、博士群体通常自身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要求高。美国研究表明,这类群体幸福感比因交通事故发生残障的群体还要低。

  面对科研焦虑,徐凯文建议“先完成再完美”。他还建议,当焦虑恶化成抑郁,应及时寻找帮助,事实上大学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此外,与其吃药去应对焦虑和抑郁,还不如管理好自己的科研、生活的平衡,以及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蔺秀云也强调,重点是把导师放在一个合作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批评你、指责你的角色,这样在跟导师相处时,就可以表达出的想法,也可以把东西交给导师。

  据了解,“悄声抑郁“是知乎联手北师大心理学部,共同举办的系列公益心理科普活动,其包含知乎线上圆桌、想法专题、线下盐沙龙等,旨在聚集职场、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通过多元形式和多维度讨论,进行广泛科普,帮助公众直面抑郁这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下普遍的心理困扰。

编辑: 果君

正确面对“悄声抑郁” 厘清症结是关键

一场关注科研人群心理健康的知乎盐沙龙“悄声抑郁”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