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健
夏至将至,骄阳渐盛,如何在高温季守护身体健康?温医大附一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叶人从饮食、作息、运动等多维度解析夏季中医养生要点,为市民提供科学方案。
饮食调理清淡健脾、去湿防暑
高温时节,很多人食欲不振,再好吃的饭菜也觉得没胃口。这是夏季不少人遇到的问题。
叶人建议,饮食应以清淡、健脾、去湿、防暑为原则。多吃新鲜蔬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既能补充水分,又可清热解暑。同时,适当摄入具有健脾去湿功效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山药等。可用薏米和红豆煮粥,有很好的去湿利水作用;山药可炒、可蒸,能健脾益胃。
夏季,常吹空调、吃冷饮,易引发肠胃不适或感冒。从中医角度来说,这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夏季其实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避免受寒。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一般设置在26℃左右为宜。减少冷饮摄入,多喝温水或温热的茶饮,能温胃散寒、促进消化。
“想要调理胃口,首先要把平时爱吃的冷饮戒掉。”叶人说,因为在夏季,气血聚集在体表,脾胃处于虚冷的状态,这个时候如果再吃冷饮,只能加重脾胃的虚冷,食欲自然无法恢复。无论天气怎么热,一日三餐还是要吃的,最忌用西瓜代替饭。
运动锻炼
适度为宜、选择时机
坚持适度锻炼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不同的人需选择不同强度的运动,比如老年人、体质较弱等人群建议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快走等运动方式,避免多汗损伤心气。建议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运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以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夏季昼长夜短,人们往往晚睡早起,睡眠质量易受影响。叶人表示,中医讲究顺应天时,夏季应晚睡早起,但最晚不要超过23点,中午可适当午休30分钟至1小时,以补充精力。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也可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体质差异
辨清体质、针对性养生
不同体质的人夏季养生方法有别,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有针对性地养生,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湿热体质者,通常表现为舌苔黄腻、易长痘、口臭等,应注重清热利湿,可多吃绿豆、苦瓜、冬瓜等食物;气虚体质者,常感到疲倦乏力,宜补气健脾,可食用党参、黄芪炖鸡等。
大家可通过观察自身症状初步判断体质,如身体困重、舌苔厚腻、大便黏腻,可能是湿气重;容易上火、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可能是湿热体质;经常感到疲倦、易出汗、抵抗力差,可能是气虚体质。了解自身体质后,可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养生方式。
中医有不少适合夏季的特色养生疗法,如艾灸、拔罐等。艾灸适合阳虚体质者,拔罐对湿气重、肌肉酸痛等有较好效果。叶人提醒,自行在家操作时要注意安全,如果操作不当或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调理“苦夏”
代茶饮、药膳可助力
夏季常有人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苦夏”症状。中医学中,苦夏也叫“疰夏”,古代医学典籍中常有论及。“苦夏”之“苦”,人人表述不同。聊到盛夏之苦,不少人会说“热得啥都不想干,饭都不想吃”“人就像被抽走了精气神儿,干啥都没劲头”。
“苦夏多发生在体质较弱的人身上,他们平时胃肠功能就不佳,遇天气炎热、湿度较高时,消化功能就更差了。同时,长期处在空调环境的人,也容易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和身体缺水、缺乏新鲜空气等因素,让暑湿邪气乘虚而入,造成体质下降,产生种种苦夏症状。这时,适当吃点苦味食品可应对苦夏。”叶人推荐了一些简单的调理方法,如饮用代茶饮。用陈皮、山楂,沸水煮20分钟,早晚各一杯,可促进消化、改善胃胀和胃痛,帮助增进食欲。药膳方面,推荐绿豆百合粥。将绿豆、百合、粳米一起煮粥,有清热安神、消暑的作用,适合夏季食用,可缓解“苦夏”带来的不适。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