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8日消息(记者雷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眼底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导致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志中教授
“过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等疾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患者常面临失明风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马志中教授回忆说,“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引入是划时代的进步。雷珠单抗作为首个进入中国的抗VEGF药物,极大改善了这类疾病的预后,挽救了无数患者的视力。”在日前召开的亚太眼底研究领袖学术峰会暨诺华中国眼科高峰论坛上,专家们共同探讨眼底病诊疗前沿成果。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大卫教授通过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亚洲人群与欧美人群在眼底结构厚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异质性差异,这一解剖学特征对眼科疾病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亚洲人群的视网膜结构如黄斑区厚度和脉络膜特征与白人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影响药物疗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赵博军教授提示,选择有亚洲人群临床证据的药物更可靠。
广东省人民医院余洪华教授介绍,在临床和真实世界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抗VEGF治疗后仍存在持续性水肿,这种难治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比例较高,可能与全身因素和眼部炎症、VEGF水平密切相关。广东省人民医院于2024年1月启动了BEST研究,旨在观察布西珠单抗对持续性DME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三针布西珠单抗治疗后,约46%的患者黄斑水肿消退,92%以上的患者视力得到明显改善,84%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5个字母以上,53%的患者提高10个字母以上。此外,大多数患者在12周的间隔内能够维持良好的视力和解剖结构,无需频繁注射。
“DME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在患者全身情况(血糖、血脂、血压)控制良好的基础上,通过少量注射实现长期无需用药的状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孙旭芳教授表示,虽然一针治愈是理想目标,但鉴于糖尿病的复杂性,这在临床上很难实现。
“我们要鼓励年轻专家主导临床研究,提升中国在全球眼科领域的话语权。加强自主药物研发能力,推动国产创新药与国际接轨,甚至超越。”马志中教授期待,在不远的未来,有“更多长效、高疗效药物上市,减少患者频繁注射的负担。”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