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全国领域移植技术深入、持续、均衡发展,塑造高素质的器官移植医师团队,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徐骁教授分享了中国肝移植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副会长徐骁教授
问题一:您和您的团队在肝癌肝移植精准治疗及复发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给患者带来哪些获益?
徐骁:肝脏移植是目前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存在较高的肿瘤复发转移风险,严重制约了肝癌受者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在肝癌肝移植领域,如何早期预警和精准干预确实是两个关键难题。
在过去的长期研究当中,我们面临着两大挑战:首先,肝癌治疗已进入"同病异治"阶段,也就是说同是肝癌,但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存在显著个体差异,这就迫切地要求我们建立更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体系;其次,肝脏移植术后患者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而此类药物在预防排斥反应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必须实现用药方案的精准调控。
为此,我们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和攻关,在“杭州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提出肝癌肝移植新型分子分层体系,目标就是实现肝癌受者的精准选择和复发早期防治,大幅提升肝脏移植的长期疗效。对于肝癌患者,我们现在已经可以非常精细地区分哪些患者适宜做肝移植,哪些患者不适宜做肝移植。不过,部分原本不适合肝移植的患者,若经有效且科学的降期治疗,可转为适合肝移植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为肝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研究的另一突破是建立了移植后的临床预警模型。在肝脏移植后,如果肿瘤复发和转移,如何能够更加精准地早期预警非常重要。基于液体活检技术,我们建立了肝移植受者移植后的液态指纹谱,通过血液学、代谢学、肿瘤标志物等指标,我们能够更加敏感高效地来预警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肝癌肝移植精准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不但拓展了肝移植受益人群,还提高了肝癌肝移植受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
为了应对早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危害大等问题,我们团队聚焦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精准诊治开展创新研究,揭示了移植肝免疫代谢稳态重塑关键机制,提出早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的全新分类标准和有效干预策略,制定了扩大标准供肝的科学应用新方案。
总之,无论是病人术前精细化的分类,还是术后个体化的治疗,其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提高移植的疗效、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使更多肝癌肝移植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机会,并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未来,我们将积极推动器官移植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协同并进,推动肝脏移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问题二:近年来肝移植领域发展迅速,临床指南也在不断更新迭代。这些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更新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对临床具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徐骁:2014年,在郑树森院士的领导下,我作为执笔专家牵头全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同道们,共同撰写了中国首部《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为我国肝癌肝移植诊疗体系搭建了基础性的框架。2018年,我们对指南进行更新并发布了英文版,将以“杭州标准”为核心的肝癌肝移植诊疗"中国经验"推向国际舞台。在2014版和2018版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更新发布了《中国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及英文版,这一版吸收采纳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中国各大肝移植中心宝贵临床经验,为临床提供了肝癌肝移植受者的全程管理方案。
近年来,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一直在积极推进肝移植临床诊疗指南的编撰工作,重点围绕手术术式、围手术期管理、中长期随访、免疫抑制剂规范化使用等,已发布《中国肝移植受者肾损伤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辅助肝移植临床应用指南》《多米诺肝脏移植临床应用指南》等一系列专家共识与指南,为临床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指导,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再移植率和死亡率,提高肝移植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
问题三:结合您参与科普工作的经验,您会通过哪些创新方式提升社会对器官移植的认知与支持?
徐骁:首先,社会大众对"器官移植"存在神秘感和恐惧感,我们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清楚器官移植的本质。同时要强调,现代移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手术安全性有充分保障。其次,要直面伦理争议,不回避敏感问题。比如关于脑死亡判定标准,我们要用科学事实说明其严谨性;关于器官分配,要详细介绍我国公平透明的分配体系。第三,要重视宣传,重视传播渠道的创新。除了传统的科普讲座,还要善用漫画、海报、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来宣传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第四,要建立常态化的科普机制。我们的医疗机构要与社区、学校、事业机关合作,将移植科普纳入健康教育体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