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 3月10日,十几位视障人士和北京市盲人学校艺术团的孩子们一起,共同参与了一场线上线下联动的特殊音乐分享会。

  担任这场音乐分享会主持人的正是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谈起筹办本次活动的初衷,陶勇表示,他心中有一个梦,这个梦在去年受伤后就已经确定:他要组织盲童合唱团做公益演出,为盲人群体发声,让这些失去光明的人拥有一技之长,顺利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生活。 
  盲人音乐会,表演者有视觉上的种种不便,要举办无疑是一个挑战。本场助盲音乐会包含三首盲童合唱团的歌曲表演、一首盲童二胡二重奏、五组盲人访谈、以及多次场外连线等。两个小时内,陶勇医生作为最核心的主持人要把所有环节一一串联,这对他来说压力不小。在一遍又一遍核对流程、熟悉台本时,他也不忘记给自己的左手做复健动作。虽然是去年年初受的伤,已经过去了这么久,这只手注定已无法恢复自如。
  不沉溺于伤痛,始终向前走,是陶勇一贯的性格。也是在这样的性格里,他明确了自己未来的事业方向,就是“天下无盲”。他表示,要实现这一愿景确实困难重重,但未必没有希望,这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来推进。一方面,它需要采用各种高科技和医学手段支持,比如大力推行眼内液精准检测,为全国的眼科医生提供数字化的诊治依据,尽量提升临床上的精准治疗,让更多患者恢复视力。同时还需要在研发智能辅助眼镜、电子助盲器等方面寻求突破,让还有残余视力的人增强视力,帮他们重新获得学习和工作的能力;通过电子助盲器,让盲人可以辨认眼前物体的大小和空间距离,勇敢地走出家门;未来,进一步开发干细胞技术、基因治疗技术,甚至可以采用脑机接口技术,产生人工视觉,彻底实现“天下无盲”。
  另一个方面,陶勇呼吁“光·盲计划”助盲关爱。中国有近1700万包括盲人在内的低视力人群,如何让他们的声音被大家听到,让他们自洽、自信、自强,正常生活,正常社交,自食其力,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赚取一份收入,变“资助”为“自助”,是陶勇最关切的事情,也是他的初心。这次的助盲音乐会,邀请到了视障人群中多位优秀代表出席,别出心裁的设计了多个有关盲人日常生活的神秘问题和现场的趣味互动,就是想让广大网友能真实了解到盲人朋友积极乐观、充满阳光的生活面貌、出众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希望全社会能更加关注这一庞大人群的存在,给予他们更多融入社会、平等选择工作和就业的机会。这正是“光·盲计划”的初心呈现。
  
音乐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央广网发)
  11岁的张钰城来自南京。他是陶勇第一例幼儿白血病骨髓移植后继发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患者,学习钢琴多年,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到如今获奖无数的琴童,陶勇一路见证着城城的成长;盛原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系教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也接触并培养出了几位优秀的盲童琴手。盛老师发现,盲童们对音乐的敏感是有异于常人的天赋的。经过六七年的“即兴演奏”培训练习,盲人琴手完全可以从事公共场所音乐演奏师这一职业,自力更生、体面生活。未来,他将联合“光·盲计划”,为推动盲童器乐学习、乐团公益演出、实现就业这一闭环模式而持续努力。
  
  张钰城演奏《土耳其进行曲》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盛原教授提起盲童学习即兴演奏(主办方供图 央广网发)
  北京市盲人学校乐之光合唱团是一个特殊的合唱团,合唱队员全部是该校的盲童。他们靠除视力之外的其他知觉听乐谱、记歌词、唱不同声部,尽管眼睛看不见,却一点也不耽误他们排演新歌。在天籁般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一丝忧愁和悲伤,反而感受到了幸福和美好。
   
北京市盲人学校乐之光合唱团(主办方供图 央广网发)
  陶勇医生从医近二十年来始终和患者的眼睛打交道。他告诉记者,工作时他接触的是被疾病摧残到伤痕累累的病理性眼睛;工作之余,他也出于职业习惯,善于观察周围人的眼睛。陶勇觉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话一点儿也没错,因为透过一个人的双眼,你能看到对方的世界:是蔚为清澈还是混乱浑浊,是习惯复杂还是喜欢单纯,都可以通过目光传递。而盲人们的眼睛,如同一扇紧闭的大门,虽然失去了观察他们眼神的机会,陶勇却能通过交谈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强烈的职业责任心和意外伤害发生后自己的长期思考使陶勇越来越想在未来的日子里为盲人们做些什么。
  随着社会的进步,也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关注到了视障人群这一群体。在阿里健康公益和爱佑慈善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哈药、珍视明、可糖、七幕人生等爱心企业将对视障群体提供爱心捐助约48万元。后续该款项将用于“光·盲计划”,帮助盲人在金盲杖训练营得到生活训练;培训盲童学习钢琴演奏和歌唱训练;帮助骨髓移植患儿免遭巨细胞病毒的侵袭而失明。